找到相关内容26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天台止观的修证

    清净。其次是修定、修慧,在二十五法中即是调身、调息,调心。  一、调身。是端正身体的姿势,我们身体的动作有打坐、站立、行走,躺卧四种威仪,修行的人,平常在行住进止,动静运为时,必须要极其安详,不可有粗暴...运动。身躯向前低下,再往後仰。身躯向左转,再向右转。身身区顺着时针方向左转,再向右转。然後挺直其身,并诸支节,作七八次运动,如按摩法。其目的是使手足及身体安稳舒服,这是坐前的调身方法。  2.七支坐法...

    了法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25455046.html
  • 话说佛教之三

    静坐等都是。在小乘禅定中是这样的,要想得到小乘的禅定,必须先作些准备工作,这个在佛教中叫“前方便”。这些准备工作也很重要,兵家说的,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,粮草就是准备工作。小乘禅定的准备工作有调身、调息、调心等。调身就是用最好的姿势,禅定最好的姿势是跏趺坐,有双跏趺坐、单跏趺坐,俗称双盘、单盘。单盘的右脚放左腿上叫金刚坐,单盘的左脚放右腿上叫如意坐。坐时手结三昧印,就是右手掌放左手掌之上,两手拇指...

    刚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2964925.html
  • 禅与禅宗略说

    禅宗而提出的。禅宗以前的禅,是依教修行的禅,就是对于禅的修习,要经过调身、调息、调心的一定程序,不能躐等的渐次而修。早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,安世高来到中国洛阳,翻译了安般守意与阴持入经等专门修习禅定的...

    菩提

    |禅|禅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1224521569.html
  • 禅修中的第一个困难——腿子疼

    尾闾松开。如果腰疼或者体力差的时候可以在腰部包上一层厚的包腿布,这样有利于你的腰部的伸直,使腰部无需很费力就能挺起并坚持较长时间。   初学的人腿子疼是很正常的,这属于调身的范围,几乎是每个人都要经历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禅宗|禅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1330018749.html
  • 如何学习禅文字

    境观心,息灭妄念。念尽即觉悟,无所不知。如镜尘须拭,尘尽明现。这如神秀的北渐之禅法,须修心返净,方始成道。对此,又须明入禅的方便:远离愦闹,住闲静处,调身调息,跏趺宴坐,舌柱上腭,心注一境。   据上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0439210.html
  • 中国茶道与佛教

    坐禅时的无调(调心、调身、调食、调息、调睡眠)以及佛学中的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。佛教禅宗便是从“静”中创出来的。 可以说,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。在静坐静虑中,人难免疲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32941011.html
  • 论禅净融会的现实意义——纪念永明延寿大师1100周年诞辰

    精进佛七,既持名念佛,又按禅堂规矩,行香坐禅止静,将动与静、调身与调心、念佛与禅修有机地结合起来。在多年的实践中,常住的僧众与常来同修的居士,都颇受法益,大生欢喜心。这正说明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双修思想...

    释觉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4641484.html
  • 佛教与武术

    佛教僧侣出外云游,手中不忘带着禅杖,一方面是保护自己,再者,若于路上看到动物的死尸,还可以利用禅杖就地掩埋,这就是慈悲的体现。  此外,佛教徒于禅堂坐禅,所谓调身、调息、调心,就是在练功,尤其调心更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35051224.html
  • 禅与中华禅

    禅与中华禅  (一)全称的弹  全称的禅,也就是广义的禅。它包括了最古老的次第禅定,四禅八定,九次第定,这是佛法和外道的共法,外道也修这个定。广义的禅定,有显教的天台止观禅定、印度的次第禅定、密教的金刚拙火禅定,也有道教的大小周天禅定,现在还有超觉静坐。  禅的范围很广,这些禅定,有的是为了调身,修身,有的是为了调心;有的是为了求得生命为解脱,有的是求得自已益寿延年,目的都不同,但是跟禅宗的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13654952.html
  • 佛教文明与和谐

    的象征。  二.知荣辱与社会和谐 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,自贵在心,在人格的成长与完善,身心的和谐与健康,道德与智慧的提升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和优势。佛教专修讲三学,即通过调身、调心、调行来对治众生的造恶...

    文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2055966.html